close

如果隻看空間結構,西部倒是有廣闊的腹地,但西進面臨著巨大的生態難題。往南,已經有天府新區,且南向腹地有限;往北,連片的棚戶區,以及大量國營老廠、鐵路單位,意味著新城改造的巨大成本。

2. 東成都主城區,為什麼是淮州新城

7月6日,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提到,繼天府新區、高新區、經開區之後,將以淮州新城為中心整合區域資源,規劃建設第四個國傢級開發區。

文丨西部君

1. 圈層固化,成都要擺脫單中心格局

東進之前的成都,是典型的“圈層固化”的城市。2016年的人口數據顯示,在傳統的第一圈層,每平方公裡戶籍人口達到1.4萬人,中心城區國土開發強度達到84.8%,距離中心最遠的第三圈層則處於人口凈流出階段。

成都的人口和產業向外環擴展,理論上可以有多種選擇。

成都重在東進,東進的重點之一是淮州新城。在東部龍泉驛區境內已有規劃面積160餘平方公裡的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前提下,以淮州新城為中心,新建一個國傢級的開發區,是通過產業聚集再造一個增長極,將直接影響未來區域內的經濟版圖。

最新的《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(2016~2035年)》要求,至2035年,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1360萬人,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360平方公裡以內。同時,東部區域加快承接龍泉山以西人口轉移,重點集聚新增人口。

這一年來,淮州新城新簽約引進瞭京東智慧物流產業園等在內的33個項目,協議引資429.25億元。東進處於加速狀態,未來的人口佈局,將會呈現出新的“雙城”模式。對於東部的成都人來說,能感受到的變化之一,可能是房價要逐漸漲上來瞭。

按照“五中心一樞紐”的定位,成都將瞄準西部國際門戶樞紐、內陸經濟開放高地,戰略定位越高,頭銜越多,人口聚集的壓力越明顯。中心城區要有序發展,同時讓邊緣地帶都能享受成都的發展紅利,必須進行人口和功能的疏解。

國傢級開發區的數量,往往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。截至2015年9月,共有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19傢,江蘇省最多,有26傢,其次是浙江省21傢,山東省15傢。這種正相關的趨勢,說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方,在爭取國傢審批和政策優惠上,有更高的話語權。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,國傢級開發區的打造,能夠為地方經濟提供新的引擎。

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,因為城市病,這兩年都在忙著疏解中心城區功能。比如北京在打造通州副中心同時,在周邊增設雄安新區。成都東進,其實也是解決同樣的問題:中心區功能過載,導致人口膨脹、交通擁堵、資源緊張和區域發展不平衡……

綜合來看,東進是最具合理性的選擇。從成渝城市群的大戰略考慮,東進還能實現成都與重慶的相向發展,讓兩地能夠基於產業配套加強區域協作,做大成渝城市群。此前四川方面在談到打造東出通道時,表示“砸鍋賣鐵也要修建成達萬高鐵”,也是出於讓成都影響力進一步向東輻射的考慮。

台中西區頂級月子中心 本文由微信公號“西部城事”(ID: xibuchengshi0518)授權發佈。頭圖台中西區住月子中心來自視覺中國。

靠打造開發區來深挖地方潛力,歷來都是不少城市的發展路徑。像浦東新區之於上海,濱海新區之於天津,兩江新區之於重慶,依賴國傢的稅收和政策優惠,開發區的建設,可以在短期內快速吸納產業和人口的聚集。

根據產業新城的定位,它將重點發展節能環保、智能制造、通用航空三大產業。從產業佈局可以看出,成都東進並非簡單地將落後產能從中心城區遷到新城。像節能環保和智能制造,屬於當下熱門的新興行業;通用航空則屬於科技含量比較高的產業。

上面更多是談東進的意義,以及淮州新城的戰略角色,它解釋瞭為什麼第四個國傢級開發區要以淮州新城為中心。

成都的“東進、南拓、西控、北改、中優”十字方針中,西控、北改、中優都是區域內的優化調整,南拓側重於進一步突破地域瓶頸,著墨最多的東進是重中之重。具體支撐點是龍泉山脈以東的四座產業新城,淮州新城、簡州新城、簡陽新城和空港新城。

四大產業新城中,淮州新城被定位為:成都建設國傢中心城市的重要產業支撐地,實施東進戰略的核心承載地,未來東成都主城區,戰略位置高出一截。

成都東進又有大動作:

成都一路向東

至於選擇淮州新城作為“東成都主城區”,其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是重要原因。

比如淮州新城正好位於成渝發展軸上,是成都東北向的門戶地區;距亞洲最大的成都國際鐵路港、蓉歐快鐵始發站隻有28公裡;離建設中的天府國際機場隻有半小時車程;京昆、滬蓉、成渝、成德南等6條高速公路貫穿等等。

利用區位優勢,淮州新城可以為成都具體做些什麼?

從經濟體量上我們也可以看到,最中心的圈層,像青羊區,靠67.78平方公裡的面積,產值達到1056.9億;583平方公裡面積的浦江縣,產值隻有青羊區的八分之一左右。

產業不隻在地理空間層面優化,在結構層面也在調整,與東進伴隨的是產業升級。這種升級服務於“東成都主城區”的定位。既然是另一個主城區,就得避免重走中心城區的產業發展老路,在人口聚集的同時,防止污染、擁堵等城市病的同步“東進”。

按遠景規劃,2035年的淮州新城,將覆蓋70平方公裡的區域,常住人口達60萬;遠景台中西區坐月子中心推薦規劃更是輻射130平方公裡,常住人口達到100萬。

在中心城區外再造一個百萬級人口的主城區,一旦實現,將重構成都的圈層結構。

3. 再造國傢級開發區,有無必要?

成都東進,在解決中心城區功能過載的同時,通過傳統產業的轉移,也可以為周邊提供發展機會。

數據顯示,東部城市中,開發區經濟總量占所在城市GDP比例的平均值為13%。最典型的是天津,2017年,整個天津的生產總值是18595.38億元,其中,作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傢綜合改革創新區,濱海新區達到10692.46億,占比57%,成為經濟核心。

在分析為什麼是淮州新城,為什麼要有“第四區”前,先得解決一個問題,成都為什麼東進?

當然,現在新建國傢級的開發區,政策紅利遠遠不同於以往。不管是國傢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還是國傢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,數量都早已破百。《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》2018年的更新版本顯示,全國開發區數量增至2543傢,其中國傢級552傢。

不過對於整體發展相對落後的大西部而言,開發區的紅利減少,未必意味著引導產業聚集的功台中西區月子中心比較能減弱。

去年成都各區的GDP公佈後,很多人感嘆,年輕高調的天府新區,371.9億的GDP卻不及高新區的零頭,進而認為新區建設利好到頭。其實這是種誤解,納入GDP統計的天府新區,準確的說是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,隻包含華陽街道、萬安鎮等13個街道和鎮,而且是在建設過程中,如此表現已經不俗。

值得註意的是,去年成都各區的GDP表現中,成都天台中西區產後月子中心府新區以13.4%的增速,成為全市最高的地區,超出8.1%的平均增速5.3個百分點。這裡面有新區集中基建的因素,另一方面也說明新的開發區對地方經濟有足夠的拉動能力。

成都南拓以天府新區為支撐,東進過程中區域優勢的挖掘,的確很需要一個“第四區”,充當產業聚集的核心抓手,成為成都一路向東的工業橋頭堡。

打造“第四區”的意義,要放在整個成都的城市規劃的背景下看。

中訪網
arrow
arrow

    cfozx828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